富平县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北部与陕北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县境南北长47.65千米,东西宽34.45千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中间起伏不平,总面积1233平方公里(1984年省测绘局公布数),地处东经108°57′~109°26′,北纬34°41′~35°06′之间。最低海拔382米,最高海拔1439米。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1摄氏度,是富平大尖柿的优势生长区。
富平栽植柿子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初,作为观赏树木栽植在宫殿寺院的庭院内,供皇帝、达官显贵、信徒、香客等游玩观赏所用;唐代时,柿子种植规模日渐兴盛;到南北朝时期,逐渐由庭院布景转向田边地坎栽植。至明代中叶,“合儿柿饼”已作为贡品连年进献万历皇帝朱翊钧,继而久传不衰。
在曹村镇金瓮山的唐顺宗丰陵下,便生长着一颗千年古柿树,年产鲜柿1300余斤,是富平大尖柿树之王,相传曾被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封为“凌霜侯”,以此来表达自己对富平柿树的感恩之情。《富平县志》云:“唐王陵前神仙伞,千年古木柿树王;皇上亲封凌霜侯,柿叶临书自古留。”
解放后,全县柿子产业有所发展,柿饼曾被先后选送西北农展馆、全国农业展览馆等,作为地方名产进行展出。 1972年,北京植物园专门引进富平县大尖柿种苗200余株。1984年1月,《经济日报》报道称,中国柿子之乡在富平,为富平柿子赢得了全国声誉。在日本柿子博物馆电脑资料中如是说:“世界柿子生产国是中国……优生区在陕西富平县北部……”1995年11月,富平“合儿柿饼”在杨凌农博会上荣获后稷金像奖。1996年,富平柿饼获陕西省名优特产品奖,入选“中国(北京)名优特产品交易会”。2001年8月,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柿乡”。
2003年6月,富平县作出了进一步发展柿子产业的决定。截止当年年底,全县共栽植柿子树15万亩。曾被中央电视台以《柿子红遍马家坡》为题进行专题宣传推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截止2023年年底,富平县柿子栽植面积36万亩,形成了庄里镇、曹村镇等柿子万亩镇5个,庄里镇王庄村、曹村镇马坡村等柿子千亩村20个。培育发展市级以上柿子产业龙头企业8家、规上企业1家。年鲜柿产量达28万吨,加工柿饼7万吨。“富平尖柿”“富平柿饼”荣登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老话讲:“一个柿子十副药。”柿子浑身是宝。中医认为:柿子、柿霜、柿蒂,均有药用价值。据《雷公炮制药性解》记载:“柿,味甘涩,性寒,无毒,入心、肺、大肠三经。主润心肺,通耳鼻,消痰嗽,清火热,除渴解酒,祛肠内宿血,止口中吐血。忌同蟹食。柿干,润喉降火,补虚杀虫,厚肠止痢。”《随息居饮食谱》云:“柿霜乃柿之精液,甘凉清肺,治吐血咯血,劳嗽上消,咽喉口舌诸病,甚良。”《本草备要》曰:“柿蒂止呃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