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在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过渡地带的陕西富平县庄里镇,沿路一片片柿园郁郁葱葱,枝叶间挂着的青果实,正在等待四个月后的成熟。
富平是柿子栽植优生区,是著名的中国柿子之乡。在富平县,柿饼加工是一项传统的手艺。“我们的柿子果大、味极甜,制作出来的富平柿饼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柿饼界的‘劳斯莱斯’,遥遥领先的‘独一档’。”居民李稳康热情地向记者介绍。
22日,记者来到庄里镇杨家村新农人柿子产业园,这里正在通过“互联网+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以托管经营、订单代加工、青年合伙人、产业分红等模式,创造了日销450万元的纪录,带动当地11个村集体经济发展。
“我们成交了富平柿子产业第一笔网络订单,签约了富平柿子产业第一个千万元订单合同,创收超过2400万元,产业链从业人员超20000人,辐射带动周边2200名青年就业。”陕西新农人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负责人乔彬彬说。
2006年毕业,2012年返乡创业,乔彬彬感觉,近两年有更多年轻人回乡加入到柿子产业之中,同时带动物流、直播带货等产业,辐射带动更多村民共同致富。
富平县庄里镇杨家村的柿子种植大户杨争川告诉记者,受自然禀赋限制,早期的杨家村“山光、水浊、田瘦、人穷”。“过去这里植被覆盖度低,家乡很难见到绿色,到处都是荒山,风沙很大,一下雨山上的土都会被冲走,留下一道道沟。”杨争川说。
2012年开始,富平县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在杨家村修建梯田1950亩、营造水保林1350亩、栽植柿子5500亩,铺设生产路18公里。修建的梯田均用来栽植柿子,年产鲜柿1418万斤,生产柿饼350万斤,产值达到4200万元,每年人均增收5000余元。
“在山上植树种草,改坡为梯,涵养水源。原来柿子树见缝插针的种,现在规模化种植一亩地收获7、8千斤柿子,好的时候利润能达到18万元。”柿子产业越来越兴旺,杨争川一家的日子也越过越好。
如今,不止传统的柿饼,夹心柿饼、“冰激凌”柿饼、柿子酒、柿子醋、柿子果汁……杨家村生产出琳琅满目的柿子产品及其延伸产品,畅销海内外。
截至2023年底,富平县发展尖柿36万亩,年产鲜柿28万吨、加工柿饼7万吨,支持30多家新型经营主体向食品企业转变,培育柿饼加工规上企业1家、柿子龙头企业8家,通过国家食品安全SC认证柿饼加工经营主体80余家,形成柿子种苗繁育、采摘加工、冷链流通、包装销售四大产业体系,柿子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65亿元,被评为国家级柿子加工强县,柿饼也喜获全省首个国家级“气候好产品”,柿子品牌价值达到30.08亿元,进入全国前50名。(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周子元 毛浓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