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谢斌)“一个人富了不算富,乡亲们都富了才算富。”这是富平县庄里试验区杨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乔彬彬的愿望,也是他的目标。借力电商,靠着富平柿子,在他的带动下,全县11个村集体经济发展,创收超过2400万元。越来越多的乡亲奔小康,令人欣喜成绩的背后,却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密不可分。
富平素有“中国柿乡”之称。6月21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团来到陕西省富平县庄里镇,路边随处可见绿油油的柿子树,枝叶间一个个圆溜溜的青果果,孕育着新一年的丰产希望。
富平县新农人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这些柿子树是杨家村党支部书记乔彬彬和乡亲们的“摇钱树”。1987年出生的乔彬彬,是一个普通又不普通的乡村青年。
他有着普通乡村青年一样的勤奋、努力。而不普通的却是他的经历。
2006年,那是一个发快递基本靠邮政的年代,大多数人都没有接触过电商。那时的乔彬彬正供职于一家国企,待遇优厚。业余时间,他在淘宝平台上开了一家网店,售卖自家和村里的柿饼、苹果等农产品。
“我给乡亲们说,把大家的柿饼拿到网上卖,没有一个人相信!”乔彬彬回忆说。乔彬彬敢想敢试,靠着互联网的红利,他的网店销售额喜人,一个月净赚2万元。而那时他的工资只有2千元。
通过淘宝店,乔彬彬积累了大量运营经验。2012年,他靠电商赚到了一百万元,帮助村民销售柿饼1000余公斤。看到了电商未来潜力的他,决心辞职返乡创业,成为富平县柿饼网络销售“第一人”。
2018年卖了300吨,2019年卖了540吨,2020年卖了850吨,2021年卖了1100吨……随着数字的大幅稳定增长,乔彬彬通过网络销售柿饼的方式鼓舞了更多的人,全县柿饼电商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算起来,今年是乔彬彬返乡投身富平柿子产业的第12个年头了。小小的柿子,给杨家村百姓带来“甜蜜”收益,也为整个村庄带来了宝贵的生态效益。
“柿子产业越来越红火,其实就是通过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才让我们的柿子产业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基础。”乔彬彬说,“这几年,柿饼销量有了很大的增长,我们的柿饼已经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的富民之路。”
乔彬彬告诉记者,富平县庄里镇杨家片区以小流域为单元,以道路为骨架,对坡面、沟道进行全面治理,采取坡改梯、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和保土耕作等措施,营造水保林1350亩,修建梯田1950亩、生产道路18公里。修建的梯田均用来栽植柿子,年产鲜柿1418万斤,生产柿饼350万斤,产值达到4200万元,可每年为群众增加收入5000余元。
“我们将不利于保土、保水、保肥的山坡,改造成梯田,用于种植农作物、建果园,仅杨家村就栽植柿子5500亩,全县栽植柿子面积36万亩,在实现固土保水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带动农民增收。”富平县水土保持和移民工作中心主任周琪介绍。
随后,记者来到桥山南麓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山西村片区山顶极目远眺,一株株侧柏、油松均匀分布在依坡而设的水平阶梯和鱼鳞状的坑穴之上,犹如巧妙的画笔,在黄土坡面上勾勒出了一幅幅生机勃勃的绿色画卷。
富平县庄里镇桥山南麓山西片区,这里曾经面临严峻的水土流失,如今却因一系列创新举措而焕发新生。
富平县水土保持和移民中心副主任石磊告诉记者:“水平阶和鱼鳞坑使得这里的山雨水收集率能达到50%-60%。即便雨水顺坡而流,坡底设置的谷坊也能帮助土壤充分吸收水分。”高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取得的成效肉眼可见,曾经荒芜的坡地,如今已是绿树成荫,草木葱茏,而这仅仅是表象而已。“通过水源涵养,富平全县的地下水水位近年来也有了较快的回升。”石磊说。
记者了解到,通过实施坡改梯、营造水保林、实施小型水保工程、对项目区已有疏幼林地实行半开放封育,十余年来富平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91.66平方公里,全县水土保持率为8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