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加入收藏
  •     15877333322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央媒报道 >

家乡好物丨陕西富平:柿乡带笑颜
日期:2025-03-18

央广网渭南1月21日消息(记者陈锵 侯凯奇)鲜柿流心,千年风味。陕西富平县位于黄土高原和关中平原过渡地带,已种植柿子2000多年,是全国闻名的柿子优生区和“中国柿子之乡”。柿饼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来源之一。
深秋时节,走进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成排的柿子被悬挂在晾晒架上,橙红的尖柿像小灯笼一样挂着。农民忙着将丰收的鲜柿用传统手艺制作成柿饼,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柿”业的持续“走红”,为县域的发展赋予新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一排排新鲜柿饼被晾晒加工(央广网记者 陈锵 摄)
                                                               




















 
点击图片查看完整视频
匠心筑“柿”业 甘甜沁人心
土特产,是农业大县富平的优势所在。每逢霜降,富平的柿子红了,当地的柿农们便忙碌起来。村里村外、房前屋后,一串串削好皮的柿子整齐垂挂在架子上,散发着淡淡果香。
一大早,53岁的富平庄里镇三庄村村民赵国林和妻子戴莹娟便开始准备一年的“大事”。夫妻二人各自分工,戴莹娟快速操作新购买的削皮机,赵国林则处理其他的环节,不一会儿,削好皮的尖柿便被成排悬挂在架子上。                                                                              

陕西省富平县庄里镇村民赵国林晾晒鲜柿(央广网记者 陈锵 摄)
在富平,一些村民祖祖辈辈以种柿子、做柿饼为生,延续千年的传统‘吊柿饼’手艺。“我做柿子30多年了,每年到了霜降才能启动制作,全套流程一套不能少,不然做出来的柿饼就失了风味。”赵国林说。
每年10月下旬开始,当地村民家家户户门口便整齐吊起一串串柿子,如同一面面橘黄色珠帘。从采摘、削皮、挂架,到捏心、下架、出水、潮霜,削好皮的柿子一般要经过50多天的吊挂晾晒,经过繁复的工序精心打磨,一枚枚挂满白霜的“流心”柿饼才最终形成。
“早些年,柿子不卖钱,只能自我消化。镇上大力发展柿子产业后,村民提高了收入,盖上了房子,过上了好日子。”赵国林说。
“尖柿娇嫩,不能用长杆子打,必须爬上树一个个小心摘取。”站在自家9亩柿田里,柿农靳美玲说着。每年柿子熟了,忙不过来时,靳美玲要招呼二三十位帮工过来一起采摘。富平果农都是上树的“好手”,提篮、摘果,一篮满了再换一篮,休息的空隙,也会顺道品尝枝头“原创的大自然风味”。
                               
 
                                                                                                                                         
 
 
工人正在将削皮后的柿子排列摆放(央广网记者 侯凯奇 摄)
伴随着镇上柿树种植规模及销售市场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户被镶嵌在了富平柿子产业链上,近年来生活也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历经时间洗礼,一抹柿子甜足以俘获消费者的味蕾,村民生活的“含糖量”也逐步上升。
非遗进万家 “柿”业有新意
柿子是地道的中国风物,千年来,农民在家乡种柿子、做柿饼,过着世代传承的生活,这也是富平人最浓郁的乡愁。
“从小吃着柿子、做着柿饼,看着柿子树慢慢长大,这些年镇上柿子产业也做起来了,发生着喜人的变化。”富平县庄里试验区首家“零工市场”负责人冯蓓蓓讲述家乡这些年的变化,感慨不已。
近年来,富平人除了把柿子制作成柿饼外,还凭借“富平柿饼”深厚的文化内涵,建设了中国第一座关于柿子主题的博物馆中国柿博物馆,让游客了解不同时期柿子的历史背景。同时,富平工匠保持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与执着,将传统文化融入钩织作品,推出了非遗钩织、柿子文创等文化产品。
                                                                         
红彤彤的柿子等待加工(央广网记者 陈锵 摄)
“从传统的柿饼制作到新产品,柿子加工的路子越走越宽,这些年我都看在眼里。现在随着加工厂房增多,扩大了招工需求,我们还发展了手工钩织,增加了大家的收入。”冯蓓蓓说。
柿饼制作技艺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当地柿农的智慧与创造力。“我们将富平县美术家协会主席赵小民创作的非遗土布国画用针线绣成手工作品,制作了柿子摆件、柿子树、柿子画这些礼品,希望有更多人了解柿饼制作技艺的历史和文化故事,将富平柿子的独特的风味推广出去。”冯蓓蓓说。
如今,该“零工市场”有20余名“姐妹”从事手工钩织,通过发展手工艺品加工,不仅能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技艺的魅力,还能激发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生活有盼头 家乡有“钱”景
近年来,不少在外工作的青年人才植根于“故土情结”,选择返乡创业,将青春挥洒在乡村的热土上。
“小时候,乡亲用最传统的技艺制作柿饼,家乡养育了我,现在回来用自己的所学建设家乡。”37岁的乔彬彬是富平县返乡创业的青年代表之一。从大城市回到家乡发展柿子产业,他创业已有12年。
乔彬彬是一名“新农人”,早些年在电商上尝到了“甜头”。2012年,他辞去国企工作,回到家乡。乔彬彬看到富平大力发展水土保持项目“坡改梯”来便利柿树种植,深感家乡柿饼产业一定能做大,这件事儿便成了自己的心之所向。
乔彬彬在直播间向网友推荐富平柿饼(央广网记者 侯凯奇 摄)
“以前,家乡柿子产业规模比较小,靠传统批发模式走不去陕西。我们在庄里柿子产业链上成立团支部,打造青年创业孵化基地,近两年先后吸引了200多名年轻人通过柿子种植、柿饼加工、开网店、直播带货等参与到全产业链上。”看着直播间的“盛况”,乔彬彬欣慰地说。
为了让更多青年“回家”,乔彬彬探索出“党建+合作社+公司+集体经济+农户+青年”的模式,提供青年合伙人、订单代加工、产业分红、托管、培训服务,推出“喜柿”“富柿”等品牌,利用直播带货等“操作”,带动柿子全产业链参与人数数千人。
 
青年返乡人才将农产品推向全国(央广网记者 侯凯奇 制图)
在乔彬彬的影响带动下,一些在外地务工的庄里青年返乡,他们不仅传承了古老的柿饼制作技艺,还积极拓展市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看到老乔回来后产业逐渐做起来了,我也对家乡柿子产业抱有着无限希望,就决定和他一起做。2014年,我加入了团支部,在柿子行业和花椒行业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现在电商做起来了,渠道越来越多,单量也越来越多,现在我每月的收入能到3万余元。”乔彬彬在杨家村的老乡崔明辉说。
富平县庄里镇居民王新房开了一家规模不小的柿饼加工企业,每年有大量的优质柿饼从他的生产车间走进全国人民的餐桌。“这些年我也一直在用心做柿饼,优质的柿饼为我的企业赢得了很多全国各地的客户。我们这里每年柿子种植、柿饼加工也带动周边很多村民,这确实是个富民好产业。我也经常告诉儿子一定要用心做好柿饼,把这项好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让家乡好风物走得更远,让这个富民好产业更红火。”王新房说。
近年来,富平县将柿子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有力抓手,全力打造“富平柿饼 甜蜜中国”品牌,涌现出了以“洋阳柿饼”“富柿花”“金翁喜事”为代表的富平柿饼本土品牌,“富平柿饼”品牌价值高达32.77亿元。
 
经过加工筛选后的尖柿正在冷库
保存(央广网记者 陈锵 摄)
记者了解到,富平县除了加工传统柿饼,拓展推出的冰柿、柿子酒、柿子醋饮料等产品,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目前,富平县栽种柿子树36万亩。2024年富平鲜柿产量达5亿公斤,预计加工柿饼1.2亿公斤;柿子全产业链带动农户3万户,覆盖13万人,产值预计达85亿元。
如今,一排排火红晶莹的柿子将富平与全国市场串联在一起,有“温度”、有“钱”景的柿子产业,开启着属于柿农的独一份甜蜜。

上一篇:没有了